良百科

枯榆绕屋,迎门绿竹。

用户工具

站点工具

  • write
  • everyday
  • yufa
  • poem
  • template
  • syntax
  • random
  • xiangfen
  • baidu
  • 抱歉,您没有权限增加页面

    make_writing_materials_easy_1

    让写材料变得“轻松”起来(一)

    前言

       各位朋友,大家好!我是清水拂心,今天**老秘网公文课堂** 由我与大家一起文字交流《让写材料变得“轻松”起来(一)》。       屈指算来,自己也算写了七八年材料。由蹒跚学步到逐步走稳,不知经历了多少煎熬,可谓是“一把辛酸泪”。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,也曾徘徊、犹豫过,但终究不甘于被“写材料”这件事打败,**也舍不得已走的路、已吃的苦,于是痛苦着坚持下来。** 正因为切身体验写材料的“痛苦”,所以时刻不忘探索他的“轻松”奥秘,渴望有一天能真正“轻松”起来。

    借此机会,与大家交流一些这方面的心得体会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。关于“让写材料变得‘轻松’起来”的交流,是一个系列课程。在这个系列课程里,我尽量讲细致些,尽量把平时写材料的感受和心得讲具体些。今天交流的主题是:为什么写材料“不轻松”?主要从写材料的历程、情形、场合三个维度,来分析写材料“不轻松”的原因。下面,依次进行。

    一、从写材料的历程来看,哪些环节不轻松?

    如果把写材料历程分成入门、登堂、入室3个环节。那么最难的、最让人感到“不轻松”的是两个环节。

    一是入门的环节。老秘网上有句话说得好,“入门煎熬”。入门环节,是从无到有、从零到一的过程,最为艰难。突出表现为不熟悉业务、不熟悉内容,不清楚格式、不清楚套路,不知道从何下笔;等等。这一环节的“不轻松”主要是不知道从何下笔。

    二是从登堂转向入室的环节。或者说遭遇写作瓶颈的环节。这个时候,写材料已经入门、登堂了,具备一定的写作功底,把握了一定的写作规律,但是存在难以突破的惯性写作问题 ,或者难以破解、想透的写作症结,也就是遭遇写作的“瓶颈”问题。造成这一问题,可能是规律把握不到位,可能是思维习惯、写作习惯不好造成的,可能是日常积累不到位,可能是思想层次、思维层次、境界格局等没跟上,等等。 一般老秘都会遇到这种情况,而且很多时候老秘自知问题所在,却不知如何突破。这是进入一定层次的老秘遇到的“不轻松”环节。这一环节的“不轻松”,就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瓶颈。如果这一环节突破了,就能实现“弯道超越”,就能成功进入“入室”环节,就能基本修得公文写作正果,否则写作能力就始终提不起来,也算是够煎熬的。

    反思自己,正遭遇着第二个环节的“不轻松”,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的“瓶颈”问题:一是精准表达不到位,遣词造句不能做到精准、精炼、精确;二是撰写导入语比较生硬,段落内的文意衔接不自然、角度转换不到位。心里自知这两个方面问题的存在,写材料时也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避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,但是,要么是不知道如何避免,要么是顺着自己的写作习惯来,总也避免不了。

    经过深入剖析,我觉得,出现这种情况,已不是写作技巧掌握与否的问题,而是公文积累、思维层次的问题。 比如精准表达不到位,主要是词汇量积累不够、阅读面不广,对相关工作中央怎么表述、省里怎么表述等,还没弄清楚。顺着自己的意,想当然地去表达,写文学作品可以,但写公文绝对不行,因为公文对词语的准确性上要求极高。还比如撰写导入语生硬、文意衔接不自然、角度转换不到位的问题,归根结底还是思维层次太低,思维不缜密、不严谨,思路不开阔。

    关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,我已思得应对之策。这里,不妨说出来,供大家学习参考。

    一是关于精准表达不到位的问题。坚持每天花半个小时 浏览人民日报、新华每日电讯、中国组织人事报、党建研究网、求是网、共产党员网、党建网等报刊网站,把一些新部署、新观点、新思想、新要求,及时摘记下来,全面掌握中央层面对有关工作的权威表述。

    二是关于导入语比较生硬、段落内文意衔接不自然、角度转换不到位的问题。一方面,坚持段首导入语的积累,学习别人如何撰写自然、贴切的段首导入语;另一方面,坚持广泛阅读、剖析好的讲话稿,学习别人如何一层一层阐述内容,学习别人如何处理两层文意之间的转折衔接,学习别人如何转变公文写作角度,进而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,增强思维的严密性。

    把这些应对之策付诸实践,需要长时间、细心专心地去积累去剖析,需要长久坚持、久久为功,绝不是三天半月可以完成的。可见,破解写作“瓶颈”问题,绝不是那么轻松就可以办到了,但只要找准对策,循策而行,终有一天会克服“瓶颈”的。说到这里,突然想起一句话,很有哲理:“你必须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”。 非常努力与毫不费力,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。套用到写材料上,就是“你必须平常非常努力,才能在接到材料任务时毫不费力”。希望大家把功夫花在“材料外”、花在“平常时”,平常时积累到位了、思维层次到位了,写起材料就“轻松”了。也就是:要想写材料时感到“轻松”,那么平时就要让自己“不轻松”起来。

    这里,补充说一句,我们从事公文写作,也要有问题导向。实践证明,问题导向是一种非常科学、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,可以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。我们在公文写作中,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善于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,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,有针对性地拟定整改提高计划。解决了问题,自然就能提高自身的公文写作水平。

    二、从写材料的情形来看,不轻松有哪些具体表现?

    在具体的写材料过程中,到底有哪些情形让我们觉得“不轻松”?我梳理了一下,不一定齐全,供大家参考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:

    一是缺乏好的思路框架,谋篇布局上感到“不轻松”。总感觉自己的结构太一般,太缺乏新意;或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框架结构不成体系、不符合逻辑;或者东拼西凑,乱拼一气。

    二是对所写的公文内容不熟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对所写文章的主题,缺乏深入研究、清晰认知,理解不透,不知其涵义,写的时候根本展不开,即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句话。或者撰写综合性文稿,涉及各方面工作,而自己仅仅知晓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。或者对所写的工作、活动或事情根本就不了解,没有掌握这项工作的各方面情况,甚至对这项工作谁来做、具体做什么、怎么做等,都一无所知。公文写作,讲究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往下剖析,比如,从为什么到是什么到怎么办,层层剖析,把事情说透说准。由于对所写的段落内容不熟悉,没有掌握其脉络,没有把握其规律,不能够往细处想、往深处想,思前想后想不出几句话。

    三是思想站位不高、境界格局不高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写惯了部门材料,突然让你站在整个党委或政府角度来写,一下子文章站位转不过来,依然写得很具体、很琐细,材料愣是过不了关。或者思想认识不够、理论水平不高,不知道如何宏观地写、全局地写、务虚地写,只会写实、不会写虚。

    四是不善于概括提炼,缺乏好的标题和观点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习惯于单纯地叙述,习惯于记流水账,把文章越写越长,就是短不了。拟制的标题很一般,要么缺乏新意,要么概括提炼不准,大标题管不住小标题,小标题管不住内容。不会设计新颖的观点,通篇没几个让人记得住、有思想深度的观点句。不善于概括提炼,缺乏好的标题和观点,必然让整个文章的档次提不起来,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。

    五是语言干瘪,词汇量少,表意不准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掌握的词汇量太少,对某项工作,总是几句老话,翻来覆去地写,缺乏新意;如果要求换几句话来表达,就不知如何是好,甚至连基本的句式转换都感到困难。遣词造句不准确,想到了这层意思,但不知用什么词好,或者总感觉所用的词语不贴切、不准确。

    六是缺乏案例或数据,材料不生动不实在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对相关案例掌握不到位,或者写作时联想不够,写材料时只是干巴巴地几句议论,缺乏生动性。或者对相关数据掌握不及时、不全面,写材料时仅仅罗列举措,不能用数据来说明成效,导致材料缺乏说服力。

    七是被已有文稿、范文模版“牵着走”,感到“不轻松”。大家在写材料过程中不知道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,也就是在已有相关借鉴材料或者相对成熟初稿的情况,很容易就稿改稿,或者说沿用原稿的模版更新些内容,“旧瓶装新酒”。比如,撰写述职述廉材料,去年已写领导的述职述廉材料,而且该材料得到领导高度认可。那么今年重新写,同样的工作内容、同样的撰写要求,是不是很容易产生“旧瓶装新酒”、按原有框架充实内容的想法?如果有的话,我称之为“思维惰性”“思维偷懒”或者说“被已有文稿、范文模版牵着走”。

    对于这种情况,说实话,本身并无可非议。而且这样写就的材料也会符合工作规律、符合文稿类型要求,也能过关。但是,我还是不提倡,总觉得有“思维偷懒”之嫌。更为关键的是,这样做,容易被已有思维束缚住,被范文模范“牵着走”,总感觉缺乏个人谋划、个人思考、个人创造的成分。

    倘若只是“旧瓶装新酒”还好。假如给个范文,只供你启发思路,而不是给你借鉴,包括框架、表述方式等都不能借鉴。这个时候如果犯“思维偷懒”,就会好比一个囚徒,走不出范文这个“牢笼”,思维受其局限,写来写去都是在“模仿”,没有自己的思想、自己的语言。这才是最忌讳的。所以,我们要避免被已有的文稿和范文模版牵着走。

    那么如何避免呢? 我给的建议是接到任务、拿到主题、领到要求后,撇开一切过去的稿子,撇开一切经典范文和精彩模版,先自己构思,列出自己的提纲。 做完了这一步后,再翻阅以前的稿子和一些范文模版,不断地充实或修正自己的提纲。按这样的程序操作,就不会被过去的稿子、范文模版“牵着走”,而是借鉴其长、补己所短。这就好比做衣服,你先得有自己的设计思路,然后再融百家之长、借鉴别人的设计思路。如果颠倒程序,先融百家之长,就会被百家之长所扰乱、所迷乱,感觉这个设计思路好借一点,感觉另一个设计思路好借一点,结果就拼成了四不像。

    回过头来,再看这7种“不轻松”的具体表现,基本涵盖了公文的各个要素(主题主旨、结构框架、语言表达、标题拟制、材料组织、逻辑层次等),同时还有思维层次不高、思维思路受限、思想境界格局不高等方面的原因。但是,由于个人经历和感受有限,肯定还有很多遗漏的地方,期待大家补充。这里留几分钟的互动时间,欢迎大家补充。你们平常写材料中还有那些感到“不轻松”的情形?

    剖析这7种“不轻松”表现的根源,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:

    一是日常积累的功夫不到位。 肚里无货强下崽,肯定“不轻松”。这个积累包括好的思路框架、精彩的标题观点、生动的案例典故、详实的工作数据、最新的表述用词等等。

    二是思维层次不高,思维能力不强。 包括理论分析、提高站位、谋篇布局、概括提炼、升华主旨等等。要想扭转这7种“不轻松”表现,让写材料真正变得“轻松”起来,那就要从根源处着手,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提高。

   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,写材料的“轻松”也是相对的,是付出大量“不轻松”的日常积累和思维锻炼之后的轻松。世上没有绝对的“轻松”,先有“不轻松”,而后才有“轻松”。但是,只有懂得了如何做到“不轻松”,才能真正地实现“轻松”。个人策划这个系列的授课稿,旨在交流“如何做到‘不轻松’”的方法技巧。

    三、从写材料的场合来看,哪些情况下不轻松?

    上述“不轻松”的两个环节和七种情形,属于个人层面的因素,是主观的内因。此外,写材料感到“不轻松”,还有一些客观的外因,一些其他层面的因素。概括一下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    一是文稿最终使用者的要求极高。比如有些领导苛求材料完美,对文字精雕细琢,不容一丝差错。或者领导理论水平很高,逻辑性极其严密,对工作规律的把握极其熟练,对文稿的深度有特别高的要求。或者领导思路跳跃性强,喜欢反复思考,思路经常变换,甚至自己推翻自己的思路,让写材料者无所适从。这些情况,对写材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战,都会增加写材料的难度,让写材料变得“不轻松”。

    二是文稿使用的场合比较复杂。文稿使用的场合,也决定了文稿撰写的“轻松”程度。一般来说,小型、非正式会议,或者面向基层的会议,一般来说要求低些,撰写起来轻松点。而大型会议、参会规模很大的会议文稿,如党代会报告,则要求很高,甚至必须句句雕琢。还有一些场合,也会让文稿撰写变得“不轻松”起来。比如,参会的对象很杂,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对象都有,要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。写材料时,就必须兼顾不同的参会对象,同时还得看起来“浑然一体”。还比如,几个会套开,甚至是几个不相关的会套开,也会增加会议文稿起草的难度。

    三是文稿的写作环境不优或写作流程不完善。一般来说,撰写文稿,是一个团体行为,是集体创作的结果。除非整个单位就一二个人写材料,材料任务都压在一二个人身上,连与他人讨论的机会都没有,查阅资料、撰写初稿、修改文稿等等,都是一个人搞定。关于集体创作,如果讨论深入、相互推稿、相互挑刺等,都会让写材料变得轻松,否则就会不轻松。比如,不给任何提示,也不组织讨论,丢个题目,就让写材料者开始起草。对这方面的情况,我理解为“写作环境不优”或“写作流程不完善”,没有遵循“事前充分调研、查阅资料、组织讨论——事中考虑写材料者知识和常识特长,进行合理分工撰写——事后相互推稿、相互挑刺、明晰修改方向”等程序。

    假如实际工作中出现这种“写作环境不优或写作流程不完善”的情况,我们该怎么办?有一句话说得好,如果不能改变环境,就努力适应环境,努力改变自己。我们不能怨天尤人,不能一味责怪他人,而是要想着:即使写作环境不优或写作流程不完善,我一样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文稿材料。如何完成?就是再造流程,造一个自己独立参与、自己独立负责、自我充分检验的写作流程。

    要以全程的理念来看待写材料,把写材料分解为一个个时间节点,这样就会让材料变得“轻松”起来。我认为,撰写一个材料,应该分解为以下一些流程:

    (1)充分理解领导意图,把握写作要求,列出写作原则的清单。 如果领导未交待意图,则按照文稿规律、写作内容的内在规律来操作。根据领导意图和写作规律,确定几条写作原则。比如,坚持问题导向、突出工作特色、突出工作重点、彰显可操作性等。原则是管方向的,确定了大的原则,实际写作中就不会偏向。

    (2)搜集必要的写作素材,寻找可供借鉴的有关资料,列出借鉴资料的清单。比如,我们撰写某个材料,需要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依据,需要哪些方面的数据、事例来佐证文中观点,需要哪些领导的讲话或讲话范文来启发思路、借鉴思路,等等。这个环节,可以想充分一些,把要备的素材、资料备齐全些,写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。否则,靠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想、想当然地想,不仅质量不高,而且还可能出现参考依据方面的低级错误。

    (3)列出提纲,反复自我检视。依照领导意图、文稿类型的要求、文稿内容的内在规律,列出写作提纲。对提纲的逻辑性、实用性、合理性、新颖性、是否符合领导口味、是否可展开等,进行充分地自我检视、自我否定、自我修改、自我完善,努力形成一个最合适最精准的提纲。提纲,最好列到三级标题甚至更细。因为提纲列得越细,思考就会越全面、越深入,越能检视整个提纲是否可行。

    (4)撰写文稿,顺着提纲逐层剖析。我曾经在课程里讲过一个例子,那就是写材料好比剥桔子,找准一个点,然后一层层地往下剥,往下剖析,确保每一步都符合逻辑、讲究层次,最终形成的文稿也就层次清晰、有条不紊。

    (5)形成初稿后,反复自我检验修改。形成的初稿,如果没有他人给你提出意见,那就只有靠自己了。自己看待自己的稿子,自己挑自己的刺,固然有“当局者迷”“只缘身在庐山中”的弊端,但掌握方法,一样能挑出刺、检查出毛病。比如,站在领导的角度,甚至假装领导的口气、设想用稿的场合,身临其境地读一读,遇到感觉不畅的地方,就是文稿需要修改的地方。还比如,逐一地检查文稿的主题主旨是否鲜明、集中;框架结构是否严谨、清晰,逻辑性强;遣词造句是否精准,语言表述是否贴切,符合听众口味;文稿内容是否具体、实在、符合规律,是否具备实用性,能否达到实用效果;所用的数据是否为最新数据、最贴切的数据,所用的事例是否准确无误、是否最贴切;等等。我认为,只要我们把自我检验修改的过程,分解为一个一个的修改步骤,就能发现问题。

    (6)检查错别字、政治性错差及其他低级错误,敲定定稿。修改之后,就是最后一步,形成定稿了。定稿前,有必要通篇读三遍 ,反复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,是否存在政治表述错误,是否出现语句不通等低级错误。

    回过头来,再看这“六步”写作流程:列出写作原则清单—列出可借鉴资料清单—列出写作提纲—逐步剖析形成初稿—列出修改清单全面修改—检查低级错误形成定稿。其实,关键就一点,就是要运用全程化、精细化的理念和方法,来撰写文稿,对文稿的每一个环节,都进行充分地思考、检视,如此才能确保自己独立起草的文稿,达到跟集体讨论撰写文稿一样的效果。其实,任何事情都是这样,只有尽可能地精细,才能尽可能地精准。

    《让写材料变得“轻松”起来(一)》就交流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、有所帮助。感谢大家的支持,下期见,谢谢!

    作者:清水拂心(老秘网公文课堂主讲老师)

    感谢原作者。2020年2月27日15:42:15

    make_writing_materials_easy_1.txt · 最后更改: 2020/02/27 15:53 (外部编辑)